麋鹿屬世界級珍稀保護動物,因其角似鹿、面似馬、蹄似牛、身似驢,俗稱“四不像”,迄今已有300萬年的生命歷史,自古被譽為吉祥之物,傳說中姜子牙姜太公的座騎就是“四不像”。
? 據《麋鹿生境考察》記載,溱湖地區就是麋鹿的故鄉。與此相印證的是,從這一地區出土的麋鹿化石最多,在全國也較為典型,泰州市博物館珍藏的國內唯一一具完好的麋鹿化石標本便由此出土。 約在兩千年前,我國的封建社會處于鼎盛時期,其時麋鹿家族的繁衍也進入旺季。人們觀鹿、馴鹿、食鹿,如同今日農家養豬食肉一般普及。由于種種原因,麋鹿野生種群已在一千年前絕跡,僅剩數百頭被馴養在明、清的皇家園林中。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平,生存于皇家園林內最后幾頭麋鹿終于像戰俘一樣被帶出海外,開始了長達百年風雨飄搖的流浪生涯。從此,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再也見不到一頭麋鹿的蹤影。 但是,倫敦等地的海洋性濕潤氣候畢竟養活不了麋鹿。20世紀80年代,在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倡議和幫助下,這些流落海外的國家級珍稀動物,萬里迢迢從英國重返故園。 麋鹿是一種食草動物,夏季常常棲息于沼澤地中,避暑降溫,避開吸血昆蟲的叮咬,喜愛潮濕、耐寒,冬季在零下15—18℃的環境中,可安全度過寒冬。它喜愛群居生活,膽小怕人,善于奔跑。麋鹿的皮毛每年換兩次,夏季毛為棕色,冬季毛呈灰褐色,每年元旦前后脫角生茸一次,交配時間一般為每年的5到7月份,母鹿懷孕期間,如發現異物懷有敵意侵害群居,公鹿會在巡邏中及時發出聲音予以警告,直至沖上去與之搏斗。母鹿懷孕期為270到290天,一胎一仔,初生的小鹿常潛藏在草叢中,六個月后可隨群生活。公鹿發情期會有激烈的爭斗,勝者為王,可以統管母鹿群。 鹿科動物的犄角有掌狀、樹枝狀,主干向上或向前,分枝多朝前伸展,其作用是抵御敵害和爭斗的武器,唯有麋鹿的犄角分枝朝后和朝外伸展,這與它的棲息環境和性情有關。朝后伸展有利于纏繞長草。麋鹿的臉像馬的臉,與其它鹿的臉相比較長而且寬,長有長而硬的毛,所有這些特點都與麋鹿喜歡采食水生植物有關。麋鹿能將整個頭部伸到水中去取食水草,唇部的觸毛起到感覺作用。麋鹿的尾巴有警示、平衡、武器等作用,它的尾巴長到腳踝,因為沼澤環境中蚊蟲較多,長尾巴利于驅趕它們。麋鹿的蹄子像牛蹄,寬而大,在兩個著路蹄間還有像鴨子的蹼一樣的瓣膜,只不過較小罷了。這樣有利于在沼泥中行走,不易陷下去。 溱湖地區的麋鹿引進于1996年,原先只引進了4頭,這些年來已繁衍到近50頭,個個膘肥體壯。 上海野生動物研究所專門從事麋鹿研究的專家,經過幾年來的跟蹤研究,認為從麋鹿的生長習性、產仔率等方面來說,溱湖地區比大豐地區更加適應麋鹿的生長、繁衍,因為大豐地區多鹽堿地,而我們溱湖是適應麋鹿生長的溫濕地,另據考證,從溱湖地區出土的麋鹿化石已達到72塊之多,而從大豐地區出土的麋鹿化石只有4塊而已,這在真正意義上證實了溱湖地區是野生麋鹿從地球上消失的最后地點,也證實了溱湖地區才是麋鹿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