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作為一類特殊的生境的研究始于本世紀70年代初拉姆薩國際濕地公約的締約之時簡單的說,濕地是一類介于陸地和水域之間過渡的生態系統濕地公園(Wetland.Park)的概念類似于小型保護區,但又不同于自然保護區和一般意義公園的概念根據國內外目前濕地保護和管理的趨勢,兼有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環境教育功能的濕地景觀區域都可以稱之為"濕地公園",如香港的米埔國際重要濕地(面積380公頃),澳洲的Moreton.Bay.Marine.Park和維多利亞公園、日本的銃路濕地國際公園(保護區),都是利用典型的濕地生物多樣性的景觀和該地在流域或河口區的重要地位,以及作為亞太遷徙水鳥通道的獨特性,在保護區內的緩沖區或實驗區內規劃了不同意義上的濕地公園,以謀求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不同景觀資源的平衡點。
濕地公園的建設是推動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催化劑",也是濕地保護和保育理論的實踐成果目前在國內外,尚未有人給濕地國際公園確切的定義按照一般文獻資料上的理解,濕地國際公園應該保持該區域的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并趨近于自然景觀狀態,維持系統內部不同動植物種的生態平衡和種群協調發展,并在盡量不破壞濕地自然棲息地的基礎上建設不同類型的輔助設施,將生態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環境教育的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最終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
濕地公園的最大特點在于主題性、自然性和生態性擬規劃建設的崇明東灘濕地國際公園位于崇明東灘保護區境內的緩沖區和核心區的交界處,即1992年和1998年大堤之間的東旺沙B灘,面積為3萬畝建成后的濕地國際公園兼有保護、科研、教育、旅游觀光等功能,是建設中的上實現代農業園區和上海市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區域整體功能的重要補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