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溱湖生態旅游開發對地方經濟的促進作用
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旅游業正以其強勁的態勢成為全球經濟產業中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旅游業,作為姜堰市的新興產業,其作用得到了姜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2003年起,姜堰市委、市政府加大了以溱湖風景區、千年古鎮溱潼和生態環境全球500佳——沈高鎮河橫村為重點的生態旅游開發力度。那么,溱湖生態旅游的開發對當地經濟發展有些什么作用呢?
一、有利于增加社會效益,提升名氣。旅游業,涉及交通、建筑、通訊、貿易、餐飲服務、文化娛樂等產業,又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門檻低,就業范圍廣,就業層次多。據有關方面測算,旅游業每增加一個直接就業人數,社會間接就業人數就可增加5個以上。因此,發展旅游業,可以為當地居民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維護當地社會穩定。在金融危機造成社會就業空間減少的今天,顯得尤其重要。
幾年來,姜堰市陸續建成一批旅游景點和旅游配套設施,相繼創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國家濕地公園、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等一批國家級旅游品牌,客源市場覆蓋長三角地區,全市旅游產業呈現出高位運行的良好勢頭。連續六年成功舉辦了盛況空前的“中國姜堰·溱潼會船節”,每屆參加人數逾10萬人,吸引了中央電視臺、江蘇衛視、香港鳳凰衛視等國內外100多家媒體爭相報道,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借助“五·一”、“十·一”黃金假期間,溱湖風景區舉辦了“央視激情廣場”大型文藝表演、“北京奧運火炬展”、等一系列節慶專題活動,有效地擴大了影響,提高了知名度,促進了招商引資。2005年姜堰市成功引進了泰州華僑城項目落戶溱湖風景區,該項目由深圳華僑城集團投資建設,項目預計投資20億,占地3600畝,建成后將成為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重要熱點旅游休閑地之一。
二、有利于擴大生態效益,集聚人氣。作為全國首批生態建設示范區,近幾年來,姜堰市累計投入7.8億元進行濕地的保護和建設,目前,整個自然濕地保護面積達26平方公里,濕地公園對游客開放面積7平方公里。
濕地公園一、二期恢復項目實施后,該市以不破壞濕地為前提,適當建設了一些旅游設施,并逐步開放,同時借助濕地節慶活動加強宣傳,大量吸引了長三角地區特別是上海及蘇南的游客,在華東地區迅速打響了溱湖濕地品牌。2005年以來,濕地公園接待游客數量、直接旅游收入每年均以35%以上的速度增長,2008年景區接待游客達百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近億元。
生態立市,旅游興市。下一步,姜堰市將突出科研支撐和文化挖掘兩大重點,著力提升濕地公園建設品位,把溱湖濕地公園建成以湖泊生態濕地為核心,以地域文化積淀和民俗風情為底蘊,融濕地生態保護、科研科普教育和旅游休閑度假功能于一體的獨具魅力的國家級濕地公園。
三、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財氣。姜堰市在旅游業發展以前,以一、二產業為主,第二產業占了半壁江山,第三產業比重很低,產業結構不平衡。幾年來,隨著以溱湖生態旅游為重點的旅游業的開發,直接拉動了姜堰住宿、餐飲、交通、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的發展。每年的濕地生態旅游節、會船節、美食節期間,姜堰城鄉大小賓館及餐飲店處處爆滿,農副產品銷售一空,旅游經濟在第三產業中的占比直線上升,有效帶動了相關地區群眾和行業收入的提高,姜堰旅游業在泰州市范圍內獨占鰲頭,成為江蘇省的后起之秀,形成了新的區域經濟特色,走出了一條致力探索保護濕地與產業發展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的新路子。旅游業,正成為拉動姜堰市經濟增長,增加姜堰財氣的新亮點、新財源。
歷史經驗證明,全球每次經濟危機爆發的時候,帶動經濟回暖的都是軟實力的旅游、休閑、培訓、教育等服務產業。因此,在當前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姜堰們更要重視旅游業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進一步加快溱湖生態旅游的開發,打造溱湖生態旅游名片,增強姜堰市旅游發展的軟實力。
(作者系姜堰市溱湖風景區管委會主任、姜堰市旅游局局長)
?